看到一三句话,就明白总书记到殷墟考察的深刻含义了

日期:2022-11-03 11:59:05 / 人气:224



1928年,中国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一块黄土,揭开了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神秘面纱。

近百年来,对殷墟的考古发掘从未间断,宫殿、墓葬、甲骨文、青铜器的惊人发现,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一部信仰史,将中国的信仰史向前推进了近千年。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安阳市西北郊何欢河北岸的殷墟。在殷墟博物馆,总书记仔细察看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文物。随后,总书记来到车展厅,察看商代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三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的辉煌,激励着我们不断追问“你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寻找“中国为什么”的时代答案

kk.jpg?x-oss-process=style/w10

“我向往殷墟很久了”

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代晚期都城遗址,这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也是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中国古都遗址。

2006年7月,殷墟作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对殷墟向往已久。这次是想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它是文字文明的重要载体。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海淀民族小学看望孩子们时说,殷墟的甲骨文距今有3000多年。三千多年来,汉字的结构没有改变,这种传承才是真正的中国基因。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时强调,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值得倍加珍惜,更好地继承和发展。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我向往殷墟很久了”,总书记强调的正是:“我们要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

“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基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的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根于此;欲远者,必深其泉。

了解历史离不开考古。几代中国考古学家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和一系列重要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证明了中国数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今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显著成就,但任重道远,必须继续推进和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殷墟时强调,要继续重视和加强考古工作,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文化兴国,文化强国。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放眼新时代的中国大地,博物馆里收藏的文物,广袤大地上展示的遗产,古籍中书写的文字,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不断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它塑造了我们伟大的国家,这个国家将继续伟大。”这段话明确回答了中华文明探索工程为什么重要的原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如果五千年没有中华文明,中国有什么特点?如果不是中国特色,怎么会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的竹溪园。

过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特别注意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么问运河那头清楚吗?源头有活水。”在苏三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在莫高窟下,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不同文明”…

如果灿星河的文化遗产就像“源头活水”一样,滋养着中华民族。

作者:恩佐娱乐注册登录平台




现在致电 5243865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恩佐娱乐 版权所有